舞台已經搭好,請各位專家盡情發揮    

請把螢幕下捲,大綱都備妥了,就等您的多年心血

在此照亮這個世代.

想一起參與嗎?請發mail到connect@homeark995.org

為什麼需要結婚?

社會學者的研究

結婚的人比未婚、分居、寡居與從未結婚的個人有較高的幸福感,並且結婚女性比男性有相對高的幸福感。(Glenn 與Weaver 1979、1981、1988三篇重要的學術論文).

美國人口學家Linda Waite (1995)就以過去有關婚姻與個人健康、生活福祉的研究成果作了總結性的說明:「過去四個世紀的研究結果令人意外地明顯:不分男女,好的婚姻是想要活得長久且身心健康的最佳選擇。」如果是初婚,不論男女,平均說來比其他單身、離婚或同居的人有更好的身、心健康狀態。此外,結婚的人比較不容易酗酒、有較健康的生活形態、比較快樂,以及較高的幸福感。結婚的人能夠比單身或是離婚、寡居的人活得更久、有較健康的身心的狀態,且有較高的幸福感。(楊文山教授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: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》)


與生俱來的親密需求

人類養孩子有幾千年歷史,但是直到英國心理學家John Bolby 在1950年代才提出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,說明幼兒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間會發展出依附關係。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進一步說明一個人的依附模式和他未來婚姻的品質有密切關係.這種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可以說是人內建的一種迴路,與人覺得生存的意義與價值有關,就如同人需要食物和飲水才能成長一樣。


社會生活的必要

個人結婚與否好像是自己的事,與社會不相干,但真相是量變會引起質變,許多個人的抉擇,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,自然而然這個影響又回到個人身上。這不需要高深理論,而且是已經進行中的事實,少子化造成學校招不到學生、企業界招不足員工、醫院的婦產小兒科縮小規模、更嚴重的日本沒有人繼承的房屋面積已經接近北海道.人類社會的運作需要有一定規模的人( 所謂人口紅利 ),才會達到經濟效益,我們是社會生活的受益者。但這是指少子化,不結婚也可以生孩子吧?錯了,人類是所有生物中成長最遲緩的,美洲有一種野牛Gnu,生下來七分鐘就可以站立,十幾分鐘後就可以跟著媽媽趴趴走,但是人不行,人生下來七個月才能坐、八個月才會爬、三年始免於父母之懷、25歲前額葉才完全成熟可以獨立判斷,所以人需要有穩定的家庭,得到雙親愛的滋養,才能夠長成健全的人。而婚姻就是一對男女彼此忠誠的承諾,在這樣的基礎下,才能確保下一代在愛中穩定長成。

擴大自我疆界

自我疆界(ego boundary)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,人在嬰兒時期並沒有自我與世界的區別,有個疼愛它的媽媽哭了就抱它、餵她、給它換尿布,它以為世界是圍繞著它打轉,滿足它一切需要的。年齡漸長後,它逐步認識它與世界迥然有別,自我疆界逐步形成,它因而感到孤寂,而愛情會短暫溶解自我疆界,解除他/她的孤獨感,但這是短暫的。美國心理學家Scott Peck在他銷售超過1000萬本的名著《心靈地圖》( The Road Less Traveled )中將「真愛」定義為「為滋養個人和別人的心靈成長而擴充自我的意願。 」,真愛使人把自己的眼光心思擴充到更大的範疇。在幸福婚姻中,夫妻透過彼此的眼睛認識自己原本無法體會的世界(因為男女的感受本來就不同),擴充自己,甚至在結合中產生新的生命,讓自我更擴充到原本個人無法想像的境界。這是婚姻最大的祝福。

婚姻幸福有公式可循嗎?

的確有實證研究可供參考

婚姻生活有許多面向,並沒有簡單的SOP可以概括,實證研究調查的是相關性,但不見得是因果性,知道也不等於做到,但實證研究還是值得參考。遠見雜誌有篇報導綜合了五個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,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 :

科學證實的完美愛情!成功婚姻的5個幸福祕密

但更重要的原則只有幾點

從事婚姻研究的政大教授錢玉芬博士說:「其實沒有誰一定得要配誰,而是懂得預備好自己成為適合別人的人。面對情緒,剖析自己才是王道!」,她說,只要是男未婚女未嫁,每個人都「適合」每個人,只要我們願意先認識自己。

原則1:作更好的自己

原則2:找到合適的人

原則3:學習傾聽與溝通

原則4:愛是一生的學習



原則1:作更好的自己


什麼是更好?

怎樣的人是對的人?心理學上有所謂五大人格類型(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),剛好構成OCEAN這個 英文字:

O: Openness 開放性,開放性是一種包括想像力與洞察力的特質,對於周遭世界與他人有一種想要體驗與學習新事務的傾向,擁有開放性的人,也會有比較廣泛的興趣,作決定時也比較進取些。創造力也在這種特質中扮演要角,當需要從事抽象與橫向思考時,有比較大的舒適空間。

C:Conscientiousness 自覺性,這種特質的表現是目標導向、組織力強、有計畫、能夠控制衝動、行動時會考慮對他人的影響。缺乏這種特質的人表現出來的是輕忽架構與時程,延宕重要任務,甚至不了了之,對他人感受漫不經心。

E:、Extroversion 外向性,外向的特質是在有人的場合充滿活力,包括口若懸河、愛下斷語、情緒表達豐富、喜歡吸引人注意等。

A:Agreeableness 親和性,親和性強的人會表現出信賴、利他、和藹、熱心、助人的行為。他們比較會分享、安慰、合作,也比較有同理心。反之,比較缺乏親和性對他人會有操縱、整人等行為,對他人及其問題漠不關心。

N: Neuroticism  神經質,神經質的特徵是陰鬱、喜怒無常、情緒不穩。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對壓力和威脅感受的身體及情緒反應。高度神經質的人易於感受到情緒波動、焦慮、易怒。神經質的人會過度思考各種情境使自己難以放鬆,神經質輕的人對於壓力和周遭事務的反應比較穩定和有彈性,也比較少悲戚沮喪,比較能聚焦當下,而不是把思緒縈繞在可能引起壓力的因子上。

這五大類型對幸福婚姻的關係:CA是約高越好,N是越低越好, OE是中庸最佳。

但這是先天還是後天?我能改變嗎?

從美國心理學家費斯克(D. W. Fiske)1949年提出以來,這五大人格分類被廣泛研究,重要結論摘錄如下:

有一個針對 123對同卵雙胞胎與127對異卵雙胞胎的研究,結果是:「不同特質的遺傳性為外向性53%,親和性41%,自覺性44%,神經質41%,開放性61%」

學界也公認這些特質隨著年紀漸長有所改變 我們變得比較不外向、不神經質、不開放(對新經驗的追求)但我我們的親和性與自覺性卻與日俱增。

這樣是不是有一個滿令人鼓舞的結論:

一 先天與後天大致五五波,重要的A與C後天比先天的影響更多(表示可以學得會)。

二 若我們肯真心愛我們的配偶、願意學習,AC與日俱增、N會與日遞減,所以幸福會與日俱增,就如同佳釀美酒,越陳越香。


原則2 找到合適的人

何謂合適?

選擇配偶並不是選一個和你個性完全一樣的人,也不是選一個完全相反的人。有些需要相同,有些可以多元。用英文來說有些要compatible(相配),有些可以complementary(互補)。

intellectual, emotional, social, spiritual, and physical foundations

相配的部分:

  1. 知性上的交流

原則3 學習傾聽與溝通

待完成

內文

待完成?

內文.

原則4 愛是一生的學習

幸福婚姻